|
发表于 2007-4-22 23: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这样的人很少了
5年前,我曾经到过陈老师的家,曾经为他写过1篇文章。现在的他还是和以前一样。
他生活简朴,十几年来一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生活节俭方式颇令人费解:为了省钱,他早餐一般不吃,中午就买两个馒头或肉包,和着开水下肚充饥,晚餐经常到街上买一碗2 元的面条,偶尔放一点肉丝、青菜,每天伙食费用在5 元之内,每个月控制在150元内。他衣服已经好几年没有买新的,不管是寒冬还是酷署,常穿着2件衣服,一件衬衫和一件内衣, 寒冷时多披件旧皮袄,社会上有人以“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为人生理念,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说起来,很多人还不相信有这样的人。陈老师的这些有别于常人的举止,常常受到一部分人误解,有的挖苦、有的冷嘲热讽。为了怕被人知道,有好几次,他真想到相邻乡镇去汇款。“不过这两年来好多了,理解的人也渐渐多了,自己也习惯了。”陈老师说。
他从来没有坐过三轮车,估计已有5 年没有到过城关了,他说:“现在车费、住宿费都太贵,到城关一次要花不少的钱,实在舍不得。”
一切能节省的钱,陈老师都省了下来,近乎节省到“极限”,他一分一角的积攒着究竟图什么?当陈教师拉开抽屉时,我看呆了:一叠又一叠的汇款收据,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和回音卡塞满着整个抽屉。
十几年来,他几乎倾尽所有,向国家的重点工程建设、希望工程、见义勇为基金会等社会公益事业及贫困家庭、失学儿童捐款资助,我粗略点了一下,平均每年汇出20笔,金额3000余元。1998年全国发生特大洪灾,他看到那么多同胞姐妹受苦受难,饭都吃不下去,就更是倾尽囊中所有,捐款捐物高达7000余元。他说最早一次捐款是在1984年,淮河流域发生洪灾,淹没了许多地方,他当时心里难过极了,就捐了200元,以后,只要知道哪里有灾难, 哪里需要帮助,就想捐一点。十多年来,累计捐助达5.5 万元,以下摘录的是他捐出的一小部分:
1991年,皖、苏、鄂等省农村发生洪灾,他向北京国际十年减灾委员会寄了200元;北京申办2000 年奥运会,他捐了200元;
1992年5月,他给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寄了200元;河北引滦入津工程,他汇了500元;
1995年,他给宁德见义勇为基金会汇了200元;
1996年1月,山西引黄入晋工程在建,他寄出了500元;
1997年5月,宁德兴建地区残疾人康复中心, 他汇了250元
1998年2月, 他给福建省“捐百元建百校”希望工程汇了100元;
1998年,中国青年基金会、团中央、《人民日报》等200 多家新闻单位共同发起“希望工程十省水灾区建校”的救灾劝募活动,倡议大家每捐5000元,筹建一所帐篷希望小学,他就打电话到北京的发起单位,询问:“我因为钱不够,能否捐半个教室?”得到答复:“行”,于是他就向他人借来利息钱1000元(月息2分),凑上自己的 1500元,午饭都顾不上吃,马上赶到邮局汇出2500元,捐建了半个教室。
1999年6月,中国青年基金会、团中央、 林业部等多家单位向全国人民发出“植一片树林、营万顷绿州、集社会之力、造秀美山川”的倡议,开展“保护母亲河”的工程造林行动,他捐了205元,其中200元捐植一亩林,5 元捐植一棵树。
2000年5月, 福建省潘心诚副省长倡议开展“救两条生命,还一家幸福”的农村产妇的安全生产救助活动,以改善农村的妇产医疗设备状况,他寄了300元, 看到这张汇款收据,他向笔者说起一段往事:1952年,在潘溪仙蒲村任教时,看到一产妇在家难产,情况危急,家人只好用铁钩钩出婴儿,结果血流满地,母子双亡,他看了,心好象被撕碎一样。1979年,在秦屿财堡村任教,又看到这样的一幕,当时就很想为改善农村产妇的安全生产出一点力。这次捐完之后,以后还想再捐一点。
2001年3月, 他从《闽东日报》上得知屏南县双溪镇农民陆修福,三年前外出打工时,不知何因,左腿肿大如蓝球,巨痛无法走动,经第三军医大学确诊为“巨大软骨肉瘤”,必须开刀动手术,方可根治,急需药费8 万元,心里难受极了,急忙汇了200元。事后,他又花了300元把陆修福的病情、诊断报告单打字、复印,广为散发,四处劝募,并寄给有关部门和领导,希望能给患者解一点燃眉之急。“不知他病情转好了没有”,一个月来,陈老师每天都在为他担忧、牵挂……
除此之外,他还用“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资助七名小学生,直到他们小学毕业。
我注意到,他每次汇款时,都用快汇的方式,每次都要多花一元,陈老师解释说:每当知道别人有难,国家有需,他都心急如焚,恨不得能马上把钱送到受捐单位(人)手中,快汇一般都可以快2-3天。在诸多汇款收据中,我看到有很多是寄往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希望工程),我问他:“有20次吗?”,他不安地说:“还不够20次,只有15次,以后还要汇一点。自己只要能多省出一元钱,就能多捐出一元钱。”
陈老师家境并不宽裕,他说:“前几年,儿子下岗了,做过挂毯生意,亏了几万,把多年的一占积蓄也赔了进去,不然可以向社会多捐助一点。”陈教师还说“有时口袋里没钱了,但又想捐款,这时只好向学校出纳打借条,暂借几百元来捐款,到发工资时扣回”。捐款、资助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
-
本帖评分记录 | |
收起
理由
|
凡士林
| + 20 |
希望可以多挖掘出这样的福鼎楷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