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福鼎视 于 2015-8-6 19:03 编辑
改名改运,就是通过取一个好名字,起到五行补救的作用,让名字的主人在困境中寻到出路。
听起来神乎其神的,很多人都觉得是迷信,改变名字并不能改变任何东西,更不可能改变命运。但是,别以为小编在瞎吹,这种事在福鼎真实的发生了,你还不知道吧,跟着小编来见证“奇迹”。
青屿头村 青屿头村是个靠山临海的小渔村。村民世代以赶小海、采茶、种田为生,各家收入十分微薄,拮据度日。上世纪90年代左右,这个偏安一隅的小村庄连接外界的除了村前一片海,便是一条崎岖不平、碎石满路的羊肠小道。机轮大队这个名字咋一听还真有点搞笑,可确实是青屿头村的曾用名。它寄托着村里老一辈人的一个莫大心愿——希望有朝一日村里能有‘发动机’、能有‘轮胎’,能通上车。 2004年,青屿头村迎来了新的希望,被列入福鼎市造福工程计划,启动“整村搬迁”,分批安置在硖门乡集镇区。自此,投入500多万元、规划100多幢新房的青屿头村造福搬迁项目的落地实施,彻底扭转了青屿头村人往后的行进轨道。从2004年的动工建设到2005年第一批村民入住再到2013年最后一户村民入住。8年时间里,青屿头村的整村搬迁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村民们逐渐适应了热闹的集镇生活,收入渠道也随之增多。外出务工、就近务工、养殖弹涂鱼、紫菜、海带等,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2015年,该村人均年收入突破11200元,较之未搬迁之前的1000多元收入,可谓天壤之别。整村搬迁后,村民就商量着换个新的村名,既要和青屿头有关联,又要有新的、好的寓意。 于是“青福新村”就此诞生。纯朴善良的村民们并没有忘本,为了实现老一辈人“车能进村”的心愿,他们自发筹资100多万元,拓宽并硬化了通往旧村的山路。经过不懈努力,旧村的山海资源在发展生态观光产业上竟为村民创造新的增收渠道。
福鼎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福鼎县乡土志》记载:“福鼎县旧名北岭,在省府城东北。”《福建通志》中记载:“福鼎山,在县东。”《福宁府志》云:“福鼎山,在二十都,脉自平阳赤阳来,峰最高,数十里犹在望中,县命名以此。”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福鼎曾叫北岭,一听就是一个不怎么大气的山村,甚至只是一个山头。后来改名的福鼎,就开始不断的成长,直到1995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福鼎县设立福鼎市,才真正让这个山灵水秀的福鼎,以一座还在成长的城市的身份走进中国人的视线中。 如今的福鼎市,因白茶而走出国门,走上国际,甚至福鼎的小吃——福鼎肉片都已经把分店开到了纽约,如此高端大气。在它熬尽了风霜之后,终于扬眉吐气了。
太姥山镇 2010年10月经数次研讨秦屿镇更名太姥山镇议案,福鼎市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同意“秦屿镇更名为太姥山镇”,上报福建省政府审批。2011年04月 福建省政府已批复同意福鼎市秦屿镇正式更名为太姥山镇。 更名前的太姥山镇,也就是秦屿镇,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镇,不算贫困,但也不能说有多富裕。 2002年秦屿通高速公路,2008年通高速铁路,秦屿迎来的突飞猛进式的发展,正应了“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在福建省21个小城镇机构试点改革的建设中,秦屿迎来扩建的机遇。2011年太姥山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因为太姥山存在的地理优势,秦屿镇通了高速通了铁路,以及核电站的引进,和水井头工业园区的建立,这一切让秦屿镇彻底改头换面。 将秦屿镇更名为太姥山镇,有效整合辖区资源,促进辖区旅游资源开发,发挥太姥山品牌效应,加快提升知名度,带动城镇经济的发展,推进太姥山火车站和太姥山旅游城片区的旅游产业服务基地建设,发展配套交通运输、商贸零售、旅游休闲等服务,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沙埕 沙埕,旧称沙关,位于福鼎县东南部闽浙海岸之交,是东海流入沙埕港的入口处,早在清代,便是茶、盐、矾商荟集地。沙埕港深水阔,是天然良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埠,东通台澎、南往闽粤、北通江浙等地。万吨以上巨轮进港不受潮汐限制,台风季节港内外风力相差四级,是渔船、客货船避风良港。 但在更名前,沙埕镇还只是一个的小渔村,尽管地理位置独好,商贩往来,但是它的名气依旧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埕的发展越来越好,并且随着沙埕铁枝被人们所熟知,且保持着铁枝最高的全国纪录,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主持人毕福剑观看了如此高的搬铁枝表演后,称其“全国少有,中华一绝”。 每年涌到沙埕看铁枝的人数不胜数,经过5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沙埕铁枝具有强烈的闽东渔村风格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成为闽东地区颇有影响的民间节俗活动之一,且让沙埕更加广为人知。随着沙埕港港口、沈海复线等各个项目的落实和建设,推动了沙埕的经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