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zq1975 - 

百家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0 00: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郑姓起源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县,下辖包括开封在内八县。荥阳郑氏最早的居住地是开封县,即今天河南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
洛   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   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堂号
“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开封(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播迁至海外,始于清。
郑姓的主要聚居地有:
福清13万人,有纪念北宋名士郑侠(一佛居士)的一佛路. 郑侠(公元1040--1119年),字介夫,海口人,郑侠见饥民流离失所,扶老携幼逃荒的情景,心里很难受,就画《流民图》进给朝廷,直接送给神宗皇帝。神宗展视《流民图》后,长吁短叹,夜不能寐。郑侠生性忠耿,虽屡经颠沛,仍然不忘国家和百姓。当官时清正廉明,回乡时两袖清风,只带回一把尘拂,自号“一拂居士”。郑侠著作丰富,现有《西塘先生文集》20卷。福清城有一东西向大街名叫一拂路,城南建有一座“一拂祠”,这些都是为了纪念这位敢于为民请命的小官。 郑 文 祥:(1941--)中国福建福清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职务 :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中国核协会核动力委员会常务理事.
长乐7万人,有长乐市郑和公园、长乐市郑和史迹陈列馆. 郑振铎(1898—1958),常用笔名西谛等,长乐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文献学家、艺术史家、考古学家和收藏家。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郑忠华:福建省长乐市人,1981年6月出生,1999年12月入伍,2001年11月入党,当年,荣立三等功一次。一级士官警衔,将乐县消防大队一中队一班班长,2002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先后3次受支队、大队嘉奖。中央电视台曾报道2001年7月15日郑忠华与其他战士营救一部掉进深谷的“面的”中伤员的事迹。当时车上1名乘员当场死亡,其余4名重伤。郑忠华亲自背起一名重伤员从长达100多米的陡坡沿着安全绳往上爬,由于谷深、坡陡,又长满1人高的芦苇,黄泥夹杂着雨水,他只能双腿跪地,慢慢往上爬。他的右膝被锋利的芦苇根刺伤,鲜血直流也没停下,直到把伤员安全地送上救护车。2004年7月7日13时45分许,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万安镇寺许村山洪暴发,6名群众被不断上涨的山洪围困在沙滩上,情况危急。将乐县消防大队到场营救,6名群众全部获救,而消防战士郑忠华却被汹涌的洪水冲走,不幸牺牲。
历史名人
郑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郑庄公: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即西施。经过训练,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水利专家。 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成功(1624一1662):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清兵入闽,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郑 和,郑板桥等。
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 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郑姓排名21位。百家姓排名7位!
姓氏图腾

郑姓图腾.bmp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发表于 2007-3-10 14: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广东肇庆
姓丁,广东人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发表于 2007-3-10 15: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广东肇庆
看来你很留意我的帖子...
咱们交个朋友吧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发表于 2007-3-12 15: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原帖由 莫邪 于 2007-3-10 22:07 发表
继续啊

你的姓呢?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发表于 2007-3-12 20: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罗马尼亚
鄙人姓 周周氏的起源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周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

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

五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

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

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周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世家。最早源于古代的姬姓,这是炎帝和周人祖先后稷的姓,在中国算是最古老的姓氏了,周时迁至河南汝南。”(摘自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范志亭著的《鲁迅与许广平》一书的第4页)。“从黄帝直到周武王建立周朝,周姓有一个传说中的世家。经过西周一朝的发展,至周平王东迁,其次子烈封于汝坟(在今河南叶县东北),成为周姓人所尊奉的周姓始祖。周平王东迁洛邑(在洛阳)之后,其中的一个儿子姬烈被封在汝坟,经过十九传,至姬邕时东周被秦所灭。虽然封国已不存在,可是源自周朝血脉世代食周爵禄俸的姬邕家族却在习惯上仍被人称作‘周家’,姬邕索姓也以‘周’为姓,以示纪念,以示不忘本,并代代相传。邕生秀,秀生仁。这时已到了西汉时代,汉初统治者为了笼络民心,特地封周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绍续周室香火,周汝坟地势卑湿,遂徙地于汝南郡,这支周姓在当地生息繁衍,形成汉唐时期著名的汝南周氏(以上摘自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大良、李琼英著的《中国姓氏通史.周姓》”。

随着后来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造成的人口大迁徙,汝南周氏不断向四周辐射扩散,其后的陈留、临川、寻阳、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内、临汝、华阴、河东等周氏郡望,都与它有深厚的渊源。它被视为今天周姓的主要来源。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现在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氵内姓周。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历史名人
周  勃:江苏省沛县人,西汉时开国武侯,被刘邦赐予列侯的爵位,时称:“绛侯”。
周  瑜: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省舒城人。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数十万大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周  处:晋朝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南)人,是一位改恶从善的典型人物,官至御史中丞。
周  兴:雍州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朝武则天时酷吏,官至秋官侍郎、尚书左丞。
周  忱: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明朝大臣,官至工部尚书。
周  璇:上海人,一代影后,又有“金嗓子”的雅号,曾拍摄过《喜盈门》、《歌女之歌》、《忆江南》等影片。
周亚夫: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名将,以治军严整闻名于世。
周氏子:汝南周氏子,吴郡人也,亡其名,家于昆山县。元和中,以明经上第。调选,得尉昆山。既之官,未至邑数十里,舍于逆旅中。
周日方: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著名的画家,擅长于肖像、佛像画。画风“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省)人,五代南唐时画家,擅长于人物画,尤以仕女为最,题材多取自宫廷生活。
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湖南省道县人。根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
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浙江省杭州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韵学家,江西省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人。
周树人:浙江省绍兴人,笔名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著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
周恩来:江苏省淮安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发表于 2007-6-9 09: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朱氏   
   
历史来源  「朱」源出 ;
一 ; 出自「曹」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云 。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 (金山东邹县 )。后被楚宣王所灭,其遗族以原国名去邑为「朱」氏。

二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鲜卑姓「渴烛浑」氏,「朱可浑」氏,于北魏孝文帝时南迁洛阳,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地望分布  安徽沛郡,安徽丹阳,安徽永城,江苏吴郡,浙江钱塘,河南太康,江苏丹徒,河南河南郡 ( 今洛阳 )。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发表于 2007-6-9 09: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朱氏系承曹挟 望出吴郡沛国
  朱,实际上一直就是南方的大姓。古时候的吴郡,朱姓人家历来都是当地的望族。

  根据《姓纂》记载,朱姓是颛顼帝的后代、《姓纂》说的:“颛顼之后,周封曹挟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一云:舜臣朱彪之后……”

  由此看来,朱姓的最早始祖是颛顼帝后代曹挟,在3000年前周武王的时候被封于“邾”这个地方。最初,附庸于鲁国,春秋时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后来并改称为邹。《公羊传》上面有一段话说:“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指的正是这个国家,邾国当时的位置,大致是在今山东省邹县的东南。

  邾国,后来被楚宣王所灭,曹挟的子孙就“去邑以朱为氏”拿掉了原字右边的邑旁,单单留下左边的朱字,当了这个家族的姓氏。这段渊源,还说明了中华文字的奥妙无穷;因为,在华文字中,放在左边的“阜”旁,或放在右边的“邑”旁,往往有代表“地方”的意思,像朱姓的“去邑留朱”,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在历史上,朱姓的出人头地,最先见诸《史记》的朱亥。朱亥是战国时的魏国人,据说,他力大无穷,勇气过人,曾经凭着一只四十斤重的铁锥,保存了情势危急的赵国。

  到了六百年前的元末,一名贫无立锥之地的穷和尚朱元璋,赶走蒙古人,建立明朝,把朱姓带上巅峰。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发表于 2007-6-9 09: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朱姓源流 郡望堂号


--------------------------------------------------------------------------------

一、寻根溯祖
    1、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
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
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
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
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
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
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朱虎是舜帝时的大臣,他的后代有以朱为姓的。
    3、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
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江苏砀
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4、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
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白鹿堂":宋朝时大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
称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
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在教学方法上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居敬持志的
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
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当时奸臣张禹,欺君害民
,作恶多端。但因为皇帝信任他,谁也不敢惹他。朱云却上朝奏本,
请杀张禹,这一下触怒了皇帝,立即叫刽子手拉朱云到午朝门外去斩
首。朱云却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摆出张禹的罪恶事实,大讲诛奸
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刽子手来拉他去执刑,朱云却双手攀着金殿
的门槛,道理还是讲个不完。刽子手用力拉朱云,朱云就是不放门槛
,结果把殿槛扮断了,刽子手和朱云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云的忠心
和不怕强权的精神感动得醒悟过来,释放并奖励了朱云,把张禹交大
理寺查办。过后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槛,皇帝意味深长地说:"别修
了!留着他可以使我时刻检讨自己,也勉励大家都要象朱云一样敢于
向我提意见。"
       朱氏还以"凤阳"为堂号。
    2、郡望
       吴  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吴县。此支朱氏,为沛郡一世
祖朱诩之后。
       沛  郡:汉高帝时改泗水郡置郡。此支朱氏,其开基始祖为
西汉大司马朱诩。
       凤阳郡:隋时置郡。此支朱氏,为沛郡一世祖朱诩之后。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朱氏,主要为北魏
时期浊浑氏、朱可浑氏所改的朱氏后代。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发表于 2007-6-9 10: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原帖由 D调生活 于 2007-3-9 23:13 发表
李姓由来有三: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 ...

第一个说法是正确的,族谱上有记载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发表于 2007-7-12 19: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宁德
我姓叶
叶姓


叶姓






叶姓出自芈姓,先祖是楚国贵族。叶氏的来龙去脉,《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最为清楚:“叶氏,旧音摄,后世与木叶同音。《风俗通》:‘楚渖尹戌生诸梁,食於叶,因氏焉。'宋朝为着姓。”

除此之外,《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和《姓氏考略》等古籍,对叶氏的来源也有同样的记载。

从这些书里我们可以知道,叶姓人的祖先,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春秋时期,楚庄王之孙渖尹戌在与吴国作战时阵亡,楚庄王封其子渖诸梁於叶(今河南叶县南),为公爵,史称叶公。此后不久,楚国发生了白公胜叛乱,渖诸梁率众平定。其子孙后代因此世袭爵位,统治该地无数年。后来由於诸侯纷争,叶被灭,国人便改姓为叶。

还有一支出自南方少数民族的叶姓。南方有个叶调国,有人来中原定居,就用叶作为自己的姓氏。三国时吴国都尉叶雄,就是叶调国子民的后代。

五代十国时闽灭亡后,闽国的王姓皇室为了躲避政敌的追杀,有一部分人取落叶归根之意而改姓了叶。直到今天,在东南沿海和海外的一些地方,还成立了王、叶联宗会,以示两姓的部分人曾是一家。

叶姓历史久远,姓氏的读音也发生过变化。早期,叶姓的“叶”字被读作“she”,后来才改读为树叶的“叶”字音。

叶姓,在宋朝《百家姓》中位列第257。1987年中国科学院 遗传研究所杜若甫、袁义达根据有关资料研究后认为,按人数多 少排列,叶姓位居当今100大姓的第4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1%。

叶,据《说文》:“叶,草木之叶也。”按,所谓叶,即指植物生长的叶子。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注音为:“叶,失涉切,今音枝叶之叶,盖摄、叶音变也。”关于叶姓的由来,汉代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概述说:“沈尹戌生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因氏焉。”唐林宝《元和姓纂》载:“《风俗通》:楚沈尹戌,生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因氏焉。《吴志》有都尉叶雄。”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将叶姓划入“以邑为氏”之列,认为叶氏“旧音摄,后世与叶同音。《风俗通》:楚沈尹戌生诸梁,食采于叶,因氏焉。 《吴志》有都尉叶雄。”由此可见,叶姓是因春秋时楚国贵族沈诸梁的封地在叶邑、其后裔以邑名为姓氏而产生的,并且叶姓与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后世的有些叶姓家谱说:沈、叶同宗。考之典籍,沈姓大体上有三个源头。那么,与叶姓有密切关系的沈姓到底属沈姓哪一支?沈诸梁究竟出自何姓呢?

按有关资料,沈姓主要是出自古沈国,其中一支出自赢姓(或说姒姓),系以国为氏。据《左传·昭公元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此可知,沈国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与蓐、黄、姒等皆为少吴(金天氏)之后,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其国为晋所灭,沈国宗族后裔以国为姓,形成最早的沈姓。少吴之后为赢姓,因此这支沈姓源出赢姓。但后世有些学者认为此沈出自姒姓,这是误读《左传》之文所至。如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就将沈列入周异姓国的“姒姓”,这是将金天氏之后的沈国与后来在淮河流域活动的姬姓沈国相混,并误读上引《左传》之文所至。对此,近人徐少华在《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享化》一书中辩驳道:“其一,沈、姒、蓐、黄乃四国之名,杜预有明确的注解,不能读为‘沈姒、蓐黄’;其二,昭公元年之‘沈’,《传》文明言为金天氏之后的汾川者,为晋所灭,不但与淮域沈国族系、地域不同,且亦姒姓之国,郑樵此说纯属附会,不能成立。”

据文献记载,周代还有一个沈国在淮河流域活动,为姬姓沈国。清朝人张澍按:“沈,直深切,为台骀、实沈之后,在汾川,与平舆之沈为文王第十子聃食采平舆音审者不同。”认为按读音,山西汾川的沈国之后与河南平舆的沈国之裔不属同支,应另为一姓。

平舆之沈出自姬姓,也是以国为氏。史载周代有姬姓沈国,位列子爵,又称“沈子国”。据《世本·氏族篇》云: “沈,姬姓。”但此话语焉不详。周时姬姓封国甚多,有为文王子孙,有为武王子孙,还有周公子孙的封国,姬姓沈氏究竟属于哪一支脉?据《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十子聃食采于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舆沈亭,即沈子国也。”唐兰先生据《沈子也簋铭》的记载,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一文中指出:“《广韵》、《邵口思姓解》、《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并说:‘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于沈。’实际是六朝谱系学家误以为聃、耽同字而加以附会的。聃季的聃,从冉,应读如南,现沈非一字。……现在见到这件铜器,,才知道沈国是周公之后。但在《左传》里,周公之后除了鲁之外,受封的只有凡、蒋、邢、茅、胙、祭六国,沈国可能是蒋国分封出去的。”按此说法,位于今河南平舆县一带的古沈国实为周公之后,但是否为蒋侯的分支尚待证实。依笔者推测,平舆之沈本系东夷的一支,为赢姓,该国可能于周初为周所灭,并将其地分封给同姓支庶。当时在淮域还有同属东夷集团的江、黄诸赢姓小国,均在其附近,决非偶然。春秋时的沈国地域在今平舆、沈丘一带,故城位于古汝阳县东北、今平舆县境内的洪河流域。在今平舆县城北20公里的射桥乡古城村有沈城遗址,其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350米,总面积2.1平方公里。春秋时期的沈国是一个小国,位于蔡、陈、宋、郑诸大国肘腋之下,在隙缝中求生存,国小势微,倍受欺凌。在晋、齐、楚、吴争霸过程中,沈依附于楚国,因而多次受到中原诸侯之师的讨伐,战祸连绵,深受其害。沈国亡于鲁定公四年(公兀前506年),《左传·定公四年》载:“沈人不会于召陵,晋人使蔡伐之。夏,蔡灭沈。” “蔡公孙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当时晋定公以盟主身份,召集诸侯在召陵(今郾城东)盟会,共商伐楚之计,沈国不来参加,从而招致灭国之祸。由于蔡国是受国指使灭沈,所以,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直言沈“为晋所 灭”。今平舆县沈国故城内,还保留着押龙沟、绑龙桩和斩龙台等遗址。沈子嘉之后,逃奔楚国,为不忘亡国之恨,以故国“沈”宇为氏,形成沈姓。此为姬姓之沈。

沈姓另一支出自芈姓,为楚国王族之后,系以邑为氏。楚,周代芈姓国。关于楚国的由来,屈原在《离骚》中追述楚人的先祖时曾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高阳氏乃上古帝王颛顼之号,伯庸即祝融的后裔,屈原谓楚人是颛顼和祝融的后裔。据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

颛顼曾孙重黎在帝喾高辛氏时任火正,因功受封为祝融。后帝喾又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为祝融。吴回有子陆终,陆终第六子季连,芈姓,是楚人嫡系祖先。季连之世,楚人已经形成酋。邦王国,居于楚丘。芈姓楚人早期的活动地域大体上在今河南省滑县、濮阳及山东曹县一带。楚人曾经居于荆木丛林之中,因而又称为“荆”或“荆楚”。季连部落从居楚丘时起,就不再称芈姓部落,而改称“楚”或“荆楚”了。楚人先居楚丘,后迁有熊,再徙于鄢,又经叶(今河南叶县)进入方城,最后到达丹淅之会处,以中原南部边陲的丹阳为居地,并在此建都立国。

《通志,氏族略》载:“……楚有沈邑,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其地在今颍州沈邱。”此说有误。实际上,公元前531和公元前447年,楚国曾两度灭亡蔡国并最终将蔡吞并,沈国故地于是为楚所有。楚灵王于公元前531年灭蔡后,曾迁沈等六小国于楚之荆山内地,两年后,楚平夺得王位,又将这六小国放回淮域故地复国。楚公子贞所封之地即沈国故地,在今河南平舆,与颍州沈邱无任何关系。沈邱即沈丘,春秋时名寝丘,属楚国,故地在今淮滨、临泉一带。张耀征《春秋沈国故城位置考辨》一文指出: “安徽省临泉县境的所谓春秋沈国故城,实为春秋楚国寝丘,地近胡国。东汉名‘固始’。隋代于弋阳郡蓼(城)置固始,该故城废。时陆路交通工具不便,漕运发达,继于颍水之滨的军事重镇丘头(武丘)置沈州与沈丘县,原固始县的主要区域分别改属颍州的汝阴县和沈丘县。寝丘故城改属汝阴县所辖。”

自楚公子贞受封沈邑任邑尹之后,其子孙便以邑为氏,形成沈氏。后来人们将沈和尹(官职)合称为沈尹。在《左传》中曾频繁出现“沈尹”二字,如,鲁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沈尹将中军,此后还有沈尹寿、沈尹封、沈尹朱等人。鲁定公四年(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楚左司马沈尹戌在与吴国军队打仗时战死,楚昭王封沈尹戌之子沈诸梁为叶邑尹,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南)。《史记·楚世家,集解》云,“楚邑大夫皆称公”,所以沈诸梁被称为“叶公”。叶公后平定楚国内乱,终老于叶,他的子孙以他的封邑为姓氏,形成叶姓。于此可见,沈、叶同根之沈属芈姓,沈诸梁本姓芈,实为芈姓沈氏,所以叶公之后以邑为氏的叶姓出自芈姓。

至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说的“叶姓出自姬姓,沈诸梁为姬姓之后”的说法,实为误解。据该书云:“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于沈,汝南平舆沈亭即其地也,春秋鲁成公八年(应为鲁定公六年)为晋所灭。沈子生逞,字循之,奔楚,遂为沈氏。生嘉,嘉字惟良,二子:尹丙、尹戊(疑为戍)。尹戊字仲达,奔楚隐于零山,为楚左司马。生诸梁,诸梁字子高,亦为左司马,食采于叶,号叶公。”一些叶姓家谱即据此认为叶姓出自姬姓,并将聃季列为叶姓第一世始祖,奉尹戊为第四十五世祖。事实上,聃季为聃姓始祖,其后还有冉姓。另据《左传》载,鲁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沈子逞追随楚师伐吴,于鸡父(今固始县东)成为吴人的俘虏,断无奔楚之理。蔡灭沈时(公元前506年)是沈子逞的儿子沈子嘉在位,沈亡国后奔楚的应为沈子嘉之后,此时方有可能“遂为沈氏”。因此,郑樵在《通志》中曾对《新唐书》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认为“此皆野书之言盲,无足取也”。

叶姓并非以邑为氏一源。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后汉日南徼外蛮叶调,赐金印紫绶。《吴志》孙坚有都尉叶雄,即其后也。”此言东汉时日南郡边界外有一个叶调国,曾被东汉朝廷赐给黄金铸造的、系有紫色丝带的印绶。东汉末年孙坚麾下有个叫叶雄的,就是叶调国的子孙。叶调国,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由此可见,叶调国人有来中国定居者,就以“叶”为姓。

总之,叶姓的始祖为叶公沈诸梁,沈诸梁出身于楚国贵族,系芈姓沈氏之后,因此,与沈姓有密切关系的叶姓也是来源于芈姓。沈诸梁宰叶后,政绩卓著,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也成为叶姓历史上的第一位名人,并为叶氏后人所尊崇。随着历史的发展,原是汉族姓氏的叶姓也为其他民族所共有,如今满、德昂、彝、蒙古、土家、锡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和台湾土著中都有叶姓。而天下叶姓人的共同标记——“叶”宇,则源于今河南叶县(古叶色)。毫无疑问,叶县,是当今叶姓人的祖根和起源地。
福鼎论坛,福鼎人上福鼎论坛,福鼎第一人气社区,福建社区100强尽在fuding.c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